木地板出问题怎么办 木地板湿胀起拱怎么处理
虽然木地板在中国起步晚,但是发展快,在市场上普遍度也高,一直以来都深受大家的喜爱,但是很多人往往对于木地板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很是苦恼,那么木地板出问题怎么办?常见的有湿胀起拱等,究竟木地板湿胀起拱怎么处理?
木地板出问题怎么办?
其实木地板的安装要求是比较高的,只要没做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木地板湿胀起拱怎么处理,这也只是木地板出现问题之一,要快速解决就需要对症下药,首先看是什么问题,再对原因进行分析,接着才是采取措施,下面就来看看木地板出问题怎么办吧。
木地板湿胀起拱怎么办?
表面现象:木地板板面局部向上拱起,或某几块木地板向上拱起。
原因分析:
1、连续阴雨天气,空气中相对湿度偏高,未采取排湿措施,空气中水分被木地板吸收后吸湿膨胀;
2、木地板受到水浸后吸湿膨胀;
3、房屋长期空关,无人居住,通风不良,粉刷层中等水分蒸发后无处散发被木地板吸收后吸湿膨胀;
4、基层混凝土含水率过高,防潮隔离层未封密而吸湿膨胀;
5、木地板铺装时相邻板块之间未按要求预留伸缝,受潮湿空气后吸湿膨胀起拱,甚至漆面挤裂;
6、木地板与墙面之间构造伸缝预留不足;
7、木地板铺装面积较大或较宽,未采取分段措施。
预防措施:经常开窗通风;并按规定预留构造伸缝、分段缝和调整相邻板块间预留伸缝。
木地板板面产生裂缝怎么办?
表面现象:木地板漆面出现细小裂纹,严重者造成漆膜剥离。
原因分析:
1、当气候变化较大时,造成木地板含水率过大或过低,木地板出现干缩或湿胀,漆膜弹性跟不上木地板湿胀或干缩变化,而致漆膜开裂;
2、木地板受太阳曝晒或长期风吹,木地板出现干缩现象,漆膜弹性跟不上木地板干缩,而致漆膜起皱开裂;
3、木地板受潮膨胀,木地板吸湿后含水率增大,木地板出现湿胀现象,漆膜弹性不能配合木地板膨胀,而致漆膜拉裂。
预防措施:选择质量好的生产企业的木地板,其漆膜的附着力、弹性、耐磨性均能得到到保证。
解决方案:少量漆膜开裂,可进行补漆修复。如开裂面积较大,可磨平后重新油漆。如单块木地板漆膜裂较长,可单块更换木地板。
木地板行走有声响怎么办?
表现现象:木地板铺装后,走路时发生咯吱咯吱的摩擦响声,或发生单声的挤压爆裂声等。
原因分析:
1、混凝土基层不平整、垫木间距过大、龙骨垫枕过高、龙骨未整体坐落在基层上等综合原因,使经常走动部位垫木松动,龙骨弹性增大,发生上下位移,造成龙骨铺装牢固度降低;
2、龙骨铺装时含水率过高,逐步干燥后含水率降低,木材的握钉力同时降低,龙骨安装出现松动;
3、混凝土基层含水率过高,并未铺装防潮隔离层或防潮隔离层未整体密封,使龙骨吸潮,含水率增加,发生扭曲,龙骨安装出现松动;
4、龙骨材质密度过低或截面积太小造成握钉力不足,铁钉直径太小,长度太短,龙骨铺装平整度不符合要求,造成安装牢固度不足;
5、木地板榫和槽因气候变化木地板湿胀干缩时,榫槽脱离,不起作用,过紧时在湿胀时相互摩擦;
6、气候过度干燥使木地板、龙骨的握钉力减弱,木地板榫槽间连接松动,过度潮湿使木地板横向膨胀,产生膨胀轻微挤压起拱,使龙骨固定松动,同样使握钉力减弱;
7、某些树种的化学成份复杂,含脂量高,摩擦时产生咯吱咯吱高频率响声;
8、安装工艺不规范。
预防措施:
1、施工前先检查混凝土基层的平整度,并修整至达到要求方可继续施工;
2、施工前检查混凝土基层含水率或防潮隔离层的完好程度;
3、检查龙骨的截面尺寸和含水率;
4、龙骨铺装时接触混凝土基层面积越大,安装就越牢固,垫枕部分越多、垫枕越高,越容易发生松动。
解决方案:施工条件和隐蔽工程要加强验收,保证混凝土基层的平整度和防潮隔离层的完好;如仅发生过度潮湿或过度干燥气候时,待气候正常时观察。如无明显声响,则不必修整。
木地板翘弯变形怎么办?
表面现象:木地板横向两边向上翘起,似瓦片状。
原因分析:
1、混凝土基层含水率或邻近墙体含水率过高;
2、施工中混凝土基层曾泼水、拌含水材料等,造成混凝土基层含水率增高;
3、未按要求采取防水、防潮隔离阻断措施;
4、龙骨含水率过高,蒸发的水分被木地板背面吸湿;
5、木地板面层下铺设水管渗漏、室内温差形成冷凝水等;
6、木地板表面用湿布拖拭。
预防措施:混凝土基层须达到含水率要求后方能施工,含水率超标时必须铺装防潮隔离层,防潮隔离层应做到整体密封,并采取防水防潮隔离阻断措施。
解决方案:拆下房间四周木地板让其散潮,可部分缓解变形,对变形严重的木地板予以更换;若木地板变形面积较大,可拆下所铺装木地板,待混凝土基层或龙骨、干燥后重新铺装。对原有可用木地板重新铺装,影响使用的木地板予以更换。
木地板干缩离缝怎么办?
表面现象:安装一段时间后,木地板榫槽间出现离缝现象。
原因分析:
1、气候连续高温干燥等不正常气候环境,木地板解湿过快,未采取增湿措施;
2、空气长期干燥,解湿过大,未采取增湿措施;
3、阳光曝晒,长期吹风等不正常环境因素,造成木地板过度解湿干缩;
4、房间较长时间关闭,无潮湿空气补充,室内空气干燥;
5、在潮湿天气铺装时相邻板块间铺装间隙过大,遇干燥天气时,出现更大干缩离缝。
预防措施:选择稳定性较好的木地板材料和含水率控制在适合当地的平衡含水率要求;木地板相邻板块伸缝间计算并掌握施工时气候条件,适当予留或不留伸缝;防太阳曝晒,不宜长期关闭门窗不通风,或局部集中吹风。
解决方案:不影响使用功能时,可待较长时间,等木地板的含水率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相平衡后,视情况采取拆、重铺方案;或者全部拆开重铺,按要求设置相邻板块伸缝。
以上就是木地板使用中常见问题的一些讲解,相信大家看了以后应该知道木地板出问题怎么办了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卷材地板如何选择?
选择地板革产品应当因地制宜。例如,根据房屋的空间和使用场所的大小,决定产品的尺寸。同时要注意使用场所的不同,选择的图案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在需要保持清洁的场所,就不能选择有浮凸效果的产品;在庄严肃穆的场所,就不宜选用色彩亮丽、杂乱的产品。
卷材地板选购技巧
1、闻:产品是否有刺激人的化学气味,气味大的很可能是有害物质限量超标或地板革表面印刷层释放出有毒气体。
2、看:地板革厚度是否饱满,底层发泡层、印刷层、耐磨层是否有分层现象,是否有底层,底层的厚度是否如蝉翼一样,地板革背面是否呈黑色。
3、试:对于厚度较薄的地板革,可用手撕一下,如果能很轻易的撕断,这样的地板革的撕裂强度是不能达到要求的,将地板革轻轻卷起下压后,如果不能恢复原样,且留下压痕,这样的产品柔软性较差。层与层之间如果用手能撕开,说明这样的产品层间结合不好,在以后的使用中会很快出现分层现象。
卷材地板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卷材地板规格尺寸
卷材地板的宽度有 1800mm和 2000mm两种;总厚度(指基材、中间层和表面耐磨层三部分)分为1mm和2mm两个尺寸; 每卷地板革的长度20m和30m两种。 其他规格尺寸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因为生产的要求,每卷地板革又分为几段(每两段之间的图案有错位),所以有分段的一卷地板革应注明小段的长度,而且该卷地板革的长度应至少增加 20cm(即不得少于两个完整的图案)。一 般优等品只能有一段,一等品和合格品每卷的段数不超过2段;一 等品每段长度不小于 6m,合格品每段长度不小于4m。
卷材地板外观质量
卷材地板如何选购?除了对规格尺寸有要求外,外观质量也需要注重,检查塑料地板革的外观质量时,应该在散射日光或日光灯下,光照度为(100士20)lx,距离被检样品 lm,斜向目测来检查。 首先观察地板革表面有无裂纹、断裂和分层现象,若有就可判 定该地板革不合格。 第二步观察有无折皱痕迹、气泡污染点及图案变形现象存在, 观察不到的为优等品和一等品;有但很轻微不明显的认定为合格 回 第三步观察地板革表面有无漏印图案的,有无表面透明耐磨 膜层的缺损,都没有的为优等品和一等品,有微小漏印或缺膜的为 合格品,否则就是不合格品。 最后仔细检查表面多色套印时有无偏差,不同部位有无颜色 差异,优等品不均匀有以上两项缺陷,有但不明显的为一等品,明 显存在以上缺陷但又不影响整体美观的判定为合格品。 最后综合以上各项判断认定地板革的外观质量。
卷材地板标志
卷材地板选购还需要注意标志问题,环保标志,检验合格标志等,也需要注意。塑料卷材地板应将耐磨层向外卷在管芯上,应进行外包装。 在每卷包装的明显处应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名、产品标记、 等级、批号、质量、长度。 除以上三项可直接感官判定的项目外,在选购地板革时还应 注意物理性能,以确保其使用寿命。
卷材地板性能
卷材地板如何选购?对尺寸、外观、标志有要求外,卷材地板性能也需要注意,塑料地板革以具有自重轻、有弹性,机械强度好,脚感强度好,脚感舒适,耐磨,耐污,耐腐,隔热,隔音,防潮,吸水性小,绝缘性好,自熄,易清洁,施工简单,维修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在大量民用建筑以及公共场所,对洁净要求较高的厂房、实验室内得到广泛应用。塑料地板革属于软质地板,是以聚氯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助剂,在片状连续基材上经涂敷或压延等工艺生产的地板卷材。塑料地板革每卷长度在20m~30m,宽度1500mm~2000mm,总厚度1.5mm(家用)~2.0mm(公共建筑)。
卷材地板购买用途
对于卷材地板如何选购,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用途,不按需所购可是大忌。如果是长期室内使用,应选择高中档的产品,尽量购买知名品牌,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有足够的厚度和较好的层间结合力,不易分层和翘边,特别是发泡革给人舒适高雅的感觉。如果是想短期使用或一次性盖物使用,可选择低档产品,因为低档产品价格低,有多种价格可选择,但这样的产品很多是用废旧材料加工的,柔软性差,厚度一般较薄,收缩系数比较大。
以上就是卷材地板如何选择和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认识了吧,希望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