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象家 | 怎么培养好品味 关键在于审美培养 在于选择
圣象家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朋友都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了。不再是炫耀做了一桌子的菜,而是饮食合理卖相美观;不是又淘到了哪里的打折款,而是哪件更有气质;不是追了什么剧而是学学插花也挺好。
经常会有人问,该如何提高生活品位,过有品质的生活。
这些问题隔三差五地出现,充分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中产阶级的急剧增长,他们慢慢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只有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需求之后,才会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生活的品质。注重生活的品质,是中产阶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那么怎么才能算是中产阶级呢?中产阶级本身是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谁也说不清楚,全世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
《经济学人》杂志去年做过一个专题,划定的范围是家庭年收入11500美元到43000美元之间,请注意不是人均收入,而是家庭收入。
按这个算法,2000年时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是500万,到现在已经变成了2.25亿,十多年的时间里增长了45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财富积累和沉淀的速度惊人,随之而来对社会质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更是巨大而无微不至,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有无数细微的感受。
无数的细节都在佐证这一点。十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智能手机不仅会演化成全部键盘消失甚至会普及到人手一部,光是想想都会觉得不可能,毕竟那时候连诺基亚可以砸核桃的质地如果不是被扔进洗衣机跑个澡,用上十年都没问题。
而现在连它本身的品牌也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甚至人工智能的出现像电影里那种连手机都不需要,只需一道光影即可。
还有一个例子是牛油果。这种口感怪异的墨西哥水果,因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挂上了钩而在美国被追捧了十多年。
如今牛油果在中国也开始成为装逼圣物,甚至有媒体报道,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的巨大需求,这两年全球牛油果市场出现了供应短缺和价格暴涨。
第二,我们急需能够能指导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提升这条路上的精神导师。
生活方式必然是伴随着物质基础的提升,精神生活与之匹配,中产阶级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收入,更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生活方式,审美以及价值观必定随之更新。
有钱了,审美还真未必一蹴而就,在审美上真是一不小心就容易露怯的,情况更糟的还可能流露出暴发户的油腻嘴脸。
你看在物质丰盛的今天,中国人对奢侈品的偏好,不美最好的只要贵的,只要是大牌的一律收入囊中,被外国人成为“移动的钱袋”。房子豪华,房间的审美可是千篇一律复制的名画,高档小区里宠物的粪便得不到解决,动不动就要骂骂咧咧了。
都是我们还欠缺中产阶级审美的标志。
穷人为什么要帮助他们,他们要是努力点也可以像我们一样的,这也不是中产姐姐该有的价值观,看似有理却是没有怜悯之心的自大主义。
把饭桌上的女孩子意淫成一盘随时可以被自己吃掉的菜,垂涎三尺而不以为丑,同样也是真正的中产阶级社会远未养成的一个注脚。
那么多人在网上询问该如何过高品质的生活,还有“怎么在星巴克装逼”这类嘲讽式文章的出现和流传,都说明了学习和传授真正得体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紧迫性。
但是大多数答案,翻来覆去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如何过上自得其乐、苦中作乐的生活。但自得其乐和品位毕竟还是两码事。
那到底怎样才能过上中产阶级即高品质的生活呢?
一个小小的经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你所能负担的、最贵的东西。
审美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接触的好东西多了,自然而然地你就有了经验,学会了辨别。哪怕一开始买错了也不要紧,这都是学习和训练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就知道避开了。
多去看展览,参加名师讲坛,自己在家多翻阅杂志,欣赏优秀电影,让艺术成为你的生活必需品。接触多了,你会发现它们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生活处处有艺术。
前阵子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提到溥仪的例子,说王国维把自己珍藏的古董当成珍品秀给溥仪看,溥仪抬了抬眼皮说,是假的,因为“和我用过的不一样”——也是一样的道理。
拿家具来说,年轻的时候我喜欢那些简洁风格的简易年轻人品牌。但是现在,我不会再呆在那样的氛围里。
年轻时喜欢的极度简洁,放在现在,就变成了难以忍受、没有质感的简陋。
我现在喜欢的风格,是圣象这样的。
低沉隽永,返璞归真,简约低调却不失品质。好物品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人工的打磨,去除了原始的粗野却保留原始质朴,人为更增添完美。与自然契合,天然去雕饰。
高级灰克制而不浮躁,越经过岁月的沉淀,越能体会出其中的妙处和韵味所在。
对于品质的追求正是是圣象一直坚持的,更是把细节打磨到近乎苛刻的地步。原木的花纹融进自然的审美,设计师的拼接彰显人文的审美。
这样易得的审美,你还在犹豫什么,品质生活从选择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