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商人叫板温州老板?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中央电视台2006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两家苏州民营品牌常熟隆力奇和吴江德尔分别夺得本土日化企业和地板行业的“标王”,标志着苏州民营企业品牌在国内强势媒介平台盛装登场。而在这两大品牌的崛起背后,是苏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的大幅度增长,今年已超过民营企业重镇温州,在江、浙两省坐上了头把交椅。对此,“苏州商人”的概念被提起,更有好事者将苏州商人与温州商人进行比较,希望看到苏州商人向温州商人“叫板”的新局面。实际情形到底怎样?苏州商人的概念是否已经真的形成?
建材标王要做全球第一
与隆力奇有所不同的是,德尔地板以高价竞得建材行业标王,在一般人看来则有点不可思议。德尔集团总裁汝继勇是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吴江人。他在南方做了近十年的低级打工者,餐馆、工厂里的活都干过。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基础,真正是白手起家。他的创业经历很像温州人。
汝继勇说,2000年创立德尔时,他曾想将总部设在上海某地。因考虑到家乡的投资环境也不错,后来就直接在吴江市盛泽镇创业。2000年他起步时,大大小小的地板企业不下5000家。德尔地板凭借双锁扣浮雕面地板专利一举成名,其后又于2001年4月在第三届上海国际地面铺装材料展览会上推出该专利一鸣惊人,凭借自主研发的四边双锁扣技术,消除了以往平扣地板的污染隐患。2004年德尔成立了木业研究院,同年联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并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库。到2005年,在短短5年内,德尔地板成为国内最大的地板商之一。
当问道,地板不像化妆品那样必须打广告,为什么德尔要这样不惜血本在媒体进行大投入?汝继勇说,现在已经有十多家地板企业上过中央电视台,当一个行业这样拼命打广告,就预示着这个行业的竞争激烈了,在一两年内将会有大整合,在淘汰了一些小企业后,接下来将会淘汰一些比较大的企业。这时有的企业是为了市场和生存,有的企业则是为了品牌而拼命打广告,德尔显然是后者。其实,德尔曾在2005年7月成为皇马足球中国行的总冠名,这是进军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前奏。
据汝继勇介绍,德尔地板的第二个生产基地即将投入使用,这样德尔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地板生产基地,而且第三个生产基地也已经选址成功。据了解,德尔的野心还不止于此,它的目标是在2008年成为上市公司,2009年前后成为国内霸主、全球第一。按照德尔集团企划部经理朱斌的解释,所谓霸主,就是要有超出第二名一半左右的业绩,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目标。
优惠政策注入强劲动力
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规划与指导处处长徐卫康认为,如果说苏州商人的概念已经形成,那么政府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苏州商人和温州商人的最显著区别,可以这样来描述:苏州商人的政府推动力大,温州商人的民间凝聚力大。
徐卫康说,苏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多来自乡镇企业的转制。在2000年以前,苏州原创型私有企业很少,但温州民企从一开始就以私有制为主。近年来,苏州私营企业和改制企业的发展比温州要快,民营企业总量已超过温州,这与政府的强力推动是分不开的。
关于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推动,徐卫康认为,除了因税费体制原因而造成的税费征收苏州重于温州外,其他方面苏州的环境都要好于温州。近年来苏州在公务员服务、行政管理、道路等方面的硬件建设都**了很大的力度。在道路交通上的投入也非常大,目前,苏州市的道路交通网络已经比较完善。政府为保证企业资金到位,帮助成立了30多家由政府参股和不参股的担保公司,对非政府参股的担保公司给足政策,2005年为企业担保了120亿之多的流动资金。在公共服务方面,苏州市加强技术信息化服务,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年奖励中小企业的专项基金达2亿元之多。另外,苏州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辟地建造和培养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个,很多产业都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苏州市建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等,更是凸显了强势政府形象。不但本土企业受到了推动,而且惠及外地商人和外资企业,连不少温州商人也称赞有加。
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05年印发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列举了28条具体意见,包括进一步加快市场主体培育、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规范市场秩序力度等,明确指出要放宽主体准入条件,“非禁即入、有需则让”,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和地域限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法律、行政法规未禁入的其他行业和领域。
温州商人民间凝聚力更强
然而,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苏州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苏州商人的概念还不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接受。而温州商会以及浙江其他商会的普及,温州商人的民间凝聚力之强,则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
正在苏州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项目金阊新城综合物流园重金打造“苏州车市”的浙江商人、上海台洲商会副会长王加明先生认为,温州商人是浙江商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民间凝聚力。几个温州人吃一顿饭就可以定一个几亿元的项目,吃一顿饭就可以融合几亿元资金,这样看似夸张的故事其实在他们自己看来已是平常之事。他说,在2004年9月的一天,上海某浙江商会的一个副会长想上一个上海国际鞋城的项目,因缺少资金找到另一个浙江老乡,但这个老乡对副会长并不了解,于是找到王加明。王加明认为项目不错,表示他愿意加入,这个老乡于是没有了顾忌,直接拍板。他们三人的组合前后用了3天时间,共3个小时。后来他又上了曹安国际商城,过程也不复杂。而当2005年初苏州市有关招商人员与他洽谈苏州的项目时,他经过考察,决定投资苏州车市,项目资金总额达8亿元人民币。
王加明认为,以温州人为代表的浙江商人,都有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而且他们没有大老板的架子,能够保持创业者的本色。有很多浙江商人资产上亿,但还是埋头做事业。白手起家,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浙江商人比比皆是。
当问到他对苏州投资环境的看法时,这位浙江商人表示,苏州的投资环境的确很好,几乎超出了他的想像。苏州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与政府的强力推动是分不开的。来自温州温岭的商人孙安田先生对上述观点也表示赞同。
苏州商人还要不断进行学习
有关研究者认为,苏州商人的缺点很明显,他们不会像温州人那样,基本上不大愿意到外地去开拓事业,甚至很多苏州人不大愿意自己做老板,而乐于做一名职业经理人。另外,目前苏州人仍致力于制造,而温州人则致力于经营。这也是苏州商人和温州商人的一种差别,而这种差别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
苏州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表示,苏州商人仍要向温洲商人好好学习,经济总量和注册资金不能表示苏州商人已经可以和温州商人相抗衡,甚至还不能相提并论。不可否认,苏州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为苏州商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要他们像温州人那样去拓展,向海内外拓展,目前来看还勉为其难。隆力奇和德尔在央视广告投标中高位出手,显示出苏州商人的魄力,但还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大多数的苏州商人。
【相关链接】
苏湖熟,天下足。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足以反映江苏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自古以来就有的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江苏有着与生俱来的资源秉赋。就连太湖上的一个名叫洞庭山的小荒岛,也孕育了堪称近代十大商人之一的“洞庭商人”。
从狭义上讲,苏商指的是苏州府的商人。苏州府的确是出商人的地方,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洞庭商人,实际上就来自这个地方。
苏州商人的代表应该是洞庭湖周围的洞庭商人。洞庭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商帮之一,明清时期他们依赖水路,长年从事贩运,经营的主要是布匹、粮食、木材、水果、药材、丝绸等百姓日常所需物品。条件成熟后,小买卖做成大买卖,所以江湖上有“钻天洞庭”的说法,指的就是洞庭人善于从商,钻天有术。席左源、席右源兄弟在洞庭商人中是颇具代表性的,按康熙年间地方志上的说法,他们是“南贩闽广,不二十年资累巨万”。
由于席家人长期在中外银行业中身居要职,从那时直到1949年,洞庭山人始终是上海钱业界的重要帮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卓有远见的洞庭人还开始在企业方面投资。1910年席立功与无锡人祝大椿合资成立上海公益纱厂。洞庭人叶振民创办大同实业公司,从事橡股生产;沈莱舟创立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恒源祥,后又集资创办裕民毛绒线厂。
与擅长金融票号的晋商和专注商品贸易的徽商不同,苏商是崇尚实业的近代新式商帮。
在清末的“实业救国”浪潮中,以张骞、荣德生等为代表,无论数量和规模,苏商创办的实业都让其他商帮望尘莫及。苏商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由于文人绅士加入其中,苏商整体素质较高。及至20世纪30年代,苏商空前壮大,成为当时上海滩最重要的一股经济势力。为应对晋商、徽商对自身传统经营领域与范围的不断侵蚀,1902年,苏州商人成立了苏商总商会,以期共商发展和振兴工商措施。由于商会与各行业的商人保持密切联系,使苏商逐渐形成了以商会为核心的整体经营网络。
可以说,近代苏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他们埋头做事,低调做人,遵循着“远官僚,亲商人”的古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事业富国”。苏南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企业家和产业工人的诞生地。这个基础是国内任何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的。苏南模式的文化背景是吴文化,历史上的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辅”、“货殖为急,精工细作”,是所谓脚踏实地的集体所有制模式。
苏南近代民族资本家既受外国资本倾轧,又受官僚资本欺压。历史上的苏商基本都有一种自知之明,也因此才避免了因政治风云变幻而大起大落。苏商总是对当时的主流政治文化比较认同,这才有晚清时期的盛宣怀为代表的“官商”,也才有改革开放后的苏南模式。





















